心臟是人體的“發動機”,身體所有的功能,都需要心臟泵血來維持。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強大的器官,其實很脆弱。 據世界心律失常大會上公布的統計數據,中國心律失常患者約有兩千萬人,每年約54萬人心臟性猝死。 《美國心臟病學學院雜志》曾公布了“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”的結果:國人67.9%的急性心肌梗死等主要冠脈事件,和39.1%的缺血性卒中,都與吸煙、過量飲酒、運動量不足、飲食結構不合理、肥胖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有關。
你也許不知道,在出現心悸、心前區疼痛之前,心臟病可能會讓你的“顏值”發生改變。 《生命時報》采訪專家教你察言觀色,盡早發現心臟病的苗頭。 受訪專家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張維君 北京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劉德平 心臟病的5個報警信號 臉面浮腫 浮腫是機體細胞外液中水分積聚導致的局部或全身腫脹,與身體很多器官的病變有關。臉形出現腫脹,臉部肌肉組織松弛,用手指壓會出現壓痕,壓痕部位的皮膚會彈不起來。這些變化可能預示心臟出現問題,應該及時去醫院就診。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張維君表示,腎臟病也可能導致面部浮腫問題,因此,出現上述癥狀要對心臟和腎臟都有所重視。 嘴唇發紫 嘴唇發青發紫或唇邊呈現青紫色,可能存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的心臟病問題。這是因為,心臟泵血異常會導致血液攜氧量下降,進而導致皮膚和嘴唇青紫。 張維君表示,先天性心臟病、貧血、呼吸系統疾病等,都可能導致嘴唇發紫,建議出現該癥狀后及時就醫。 瞼黃色瘤 對于中老年人來說,眼部周圍出現黃色小腫塊(一般為米粒或黃豆大小),應及時做血脂檢查。 這種黃色小腫塊,也稱黃色瘤,常見于四五十歲人群,主要是由低密度脂蛋白(“壞”膽固醇)偏高導致皮下脂肪堆積所致。 丹麥一項涉及1.3萬名參試者的研究發現,出現黃色瘤的患者10年內發生心臟病或死亡的風險明顯更高。 脖子變粗 從臨床經驗看,脖子粗的人,其血壓、血脂、血糖等指標都相對較高,這些都與心臟疾病密切相關。 一般情況下,如果男性頸圍超過39 厘米,女性頸圍超過35厘米,就說明脖子較粗。 如果頸圍超標,空閑時可做一些頸部緊致操,比如前后左右點頭、360度旋轉活動脖子等,以減少脖子贅肉堆積。 手腳發青 若手和腳的皮溫都發涼、蒼白、青紫,按下皮膚2~3秒后還沒有恢復紅潤,表明血管可能出了問題。 建議去血管科做一個基本的檢查,例如血管彩色超聲和多普勒血流圖,可以盡快確定血管是否有問題。 張維君強調,手腳冰涼發青還要考慮糖尿病的可能,建議患者應做多方面的考慮。 雖然這些身體特征是醫生視診的重要內容,但需要注意的是,不能單憑面容就判斷一個人有沒有心臟病。 出現上述問題,并懷疑有心臟病,應該前往醫院進行全面地診斷,進而決定下一步的治療。 6個好習慣降低心臟病風險 一項發表在《美國心臟病學會》雜志上的研究顯示,如能堅持6個好習慣,可使心臟病風險降低約75%。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研究人員針對7萬名女性進行了長達20年的調查。 結果發現,和完全沒有好習慣的人相比,養成健康習慣的女性心臟病發作幾率會降低92%,患上2型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血脂的風險也會降低66%。 即便只能養成一半好習慣,也能使患上心臟病的風險明顯降低。 不過,北京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劉德平提醒,即便是好習慣也要分人群、掌握度。 1 每周運動150分鐘 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研究發現,每天運動10分鐘就能有效改善心臟健康。 但對大部分人來說,一般建議每周至少堅持運動5天,每天至少30分鐘,即每周運動時間達到150分鐘。 需要提醒的是,鍛煉應以有氧運動為主,比如慢跑、步行、騎車等,不科學的無氧運動可能起到反作用。 保證有氧運動且適量,可從4個方面判斷: - 運動時心跳加快但不胸悶;
- 運動中不喘還能吹口哨;
- 運動后半小時微微出汗但不累;
- 運動次日不感到疲勞。
“三高”人士或其他有潛在心臟病風險的人,要注意運動強度,最好在開始規律鍛煉前咨詢專業人士,根據自身情況,通過計算心率或做動態心電圖的方法,評估運動強度和安全性,以防運動不當發生意外。 2 每周看電視不超7小時 久坐不動可能帶來很多種疾病,比如會使血液循環減慢,心臟工作量減少,久而久之,造成心臟機能衰退,引起心肌萎縮、動脈硬化、高血壓、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。 通常,導致人們多坐少動的主要原因就是長時間使用電視、電腦等電子設備。研究發現,看電視1小時,可使心臟病死亡風險上升7%;每天看電視超過4小時的人,心臟病風險高達28%。 如再加上濃茶、咖啡或酒精等刺激性飲料的推波助瀾,更會加重心臟負擔。 3 吸煙,什么時候戒都不晚 吸煙對心臟的損害是長期且頑固的,煙草中含尼古丁,可刺激心臟傳導系統,使心跳加快,增加心臟負荷。 尼古丁還可刺激腎上腺釋放一種物質,增加心肌應激性,引起血管收縮,更易形成血栓,導致心肌缺氧,誘發心臟病。 研究發現,吸煙的人發生心肌梗死的風險是常人的3倍,女性吸煙者患心臟病幾率額外增加25%。2014年,英國心臟基金會研究發現,每天僅僅吸一根煙,患心臟病風險便會增加3倍。 臨床數據顯示,在所有冠心病患者中,吸煙者較不吸煙者高3.5倍。 除自己吸煙影響健康,遭受二手煙的人也會深受其害。如每周3次,每次在別人吐出的煙霧中呆30分鐘,患心臟病的幾率就會明顯增加。 4 每天最多喝1杯酒 美國研究發現,飲酒后10分鐘,血液中酒精濃度就會增加。過量飲酒會導致心臟肌肉力量虛弱,致使血液不規律流動。 酗酒者會受到心肌病的困擾,出現心臟肌肉松弛和下垂,表現為呼吸急促、心律失常、持續咳嗽等癥狀。另外,過量飲酒還會使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增大。 劉德平介紹說,我國通行的飲酒標準為,女性每人每天不超20克酒精,男性不超30克酒精,由于不同的酒含酒精量不同,因此在控制飲酒量時最好進行換算。 5 每人每天8份蔬果 通常認為,健康的飲食習慣包括多吃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等高纖維食物;少吃紅肉、糖類以及精白米面等高油、高脂、高糖食品。 美國哈佛大學的調查發現,堅持高纖維飲食的女性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幾率大大降低;每天增加5克纖維攝取量,就能使患冠狀動脈心臟病幾率下降近四成。 專家建議,每人每天最好攝取八九份蔬果,一份蔬菜大約是半碗熟菜,一份水果大約是一個拳頭大小。 劉德平提醒,以上建議只針對城市中日常營養攝入足量甚至過量的人。 6 體重指數控制在18~25 超重會加重心臟負擔,還可能導致心肌肥大,甚至引發心肌病等后果,且肥胖情況越早出現,對心臟的傷害越大。 如體重超標情況一直得不到改善,心臟受損情況會更嚴重。成年人體重指數(BMI=體重(千克)/身高(米)的平方)應保持在18.5~24.9之間;25~29.9為超重;大于或等于30屬于肥胖。▲ 來源:生命時報
|